說書系列-亂世梟雄 300回 說書人:單芳 國語語音導讀MP3有聲書 合輯教學版(2CD)
碟片編號:TIC1148-2
碟片數量:2片
銷售價格:400
瀏覽次數:19863
軟體簡介:
說書系列-亂世梟雄 300回 說書人:單田芳 國語語音導讀MP3有聲書 合輯教學版(2CD)
相關網站:
內容說明:
長篇評書《亂世梟雄》講的是東北王張作霖和其子少帥張學良的傳奇故事,是著名評書
藝術家單田芳先生根據大量的歷史材料和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創作而成。這部評書語言
生動,人物鮮明,懸念環環相扣,故事引人入勝。
----------------------------------------------------------------------------
----
內容簡介:
張作霖出身卑賤,父親在賭場被人踢死後,母親改嫁。十四歲時,他因和後父不和
,離家出走,來到高坎,為財主孫子山餵豬放馬。因丟馬,張作霖無辜遭到孫子山怒打
,他連氣帶傷,奄奄一息。孫子山將他扔進山溝。張作霖幸得豆腐老常相救,撿回一條
小命。張作霖拜老常頭為乾爹,爺兒倆相依為命。
張作霖長大成人,參加清軍,駐鴨綠江畔。為保衛五龍背火藥庫,張作霖隻身戰群匪,
得到上頭賞識,晉升為哨長(連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過江與日軍開戰,連戰
連敗。戰爭失敗,清政府賠款,張作霖心灰意冷,攜一馬一槍回到家鄉----海城縣小窪
村。家鄉土匪成患,民不聊生。許多"柳子"(土匪)慕張作霖之名,請他入伙。張作霖
發誓不做人下人,自己拉起"柳子",名為"保險隊"。為籌款弄槍,張作霖血洗 日本"雙
田"洋行,奪錢搶槍,名聲大振。
大土匪馮麟閣為吞併張作霖,勾結沙俄軍隊將張作霖困在入角台。面對強敵,張作
霖寧死不從,五次突圍,全軍覆滅。他大難不死,無所作為攜老波趙二妞(此時趙氏正
懷著張學良)闖出八角台,藏身於黃沙砣。
張作霖為東山再起,化裝成商人來到奉天,夜闖德國人開辦的德合銀行,扣住總經
理和董事長,從虎嘴掏出白銀五萬兩,二次拉起"柳子",再次與馮麟閣抗爭,最終將其
消滅,盡收馮的部下。與此同時,張作霖先後平滅了金壽山、田小鳳、項招子、九隻手
、杜立三等盤據遼東的大"柳子",還在饒陽河消滅了日本關東軍的喬本炮兵聯隊,成為
獨霸遼東半島的風雲人物。
清政府懼怕張作霖的發展,調兵數萬人,幾次圍剿,都以失敗告終,只好下旨招安
,封張作霖為新民府三營統領。張作霖則繼續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又先後被封為五營 統
領、九營 統領。清王朝覆滅後,袁世凱篡奪民國大權,張作霖被封為中華民國第二十七
師中將師長,獨霸奉天。其後,張作霖因剿匪有功,又升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
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野心勃勃,欲問鼎中原,與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兩次開戰,先敗後勝。在第二
次直奉戰爭中,他終於打進北京,爬上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員帥的寶座。
張作霖與日本關東軍發生磨擦,被關東軍炸死在皇姑屯東站,其子少帥張學良千里
奔喪返回奉天,日本人欲吞東北,百般要挾少帥。張學良以民族大義為重,不向日本人
屈從,要與南京政府達成協定,宣佈東北三省歸屬國民政府……
《亂世梟雄》在講述張氏父子傳奇經歷的同時,還向人們描述了清末明初軍閥混 戰
的特殊時代背景,使人們從一個側面進一步瞭解中國的近代歷史。
張作霖字雨亭,海城縣城西小窪村人。 幼時貧寒為人放豬,14歲時父歿隨母往鎮安縣投
外祖父,幹過賣包子、貨郎、木匠、獸醫等。十九歲甲午戰時入毅軍,次年離隊留鄉投
身草莽,組「保險隊」,不久受撫再入官軍,歷任馬隊幫帶統帶、鎮守使、關外練兵大
臣、中將師長、奉天督軍兼省長及東三省巡閱使等職,後被推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主政
東北自治。1926年率軍入京,翌年6月18日就任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行使國家統治
權,並組成北洋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1928年兵敗議和出京返奉。途中因以往抵制
日本開礦設廠移民築港等侵華要求,被日軍於6月4月晨製造「皇姑屯炸車事件」炸成重
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中國歷史上唯一在外敵前以身殉職的國家元首。
單田芳:原名單傳忠,生於評書世家,祖父、外祖父、父親、母親都是說書藝人,耳濡目
染,他五六歲時即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幾段《包公案》、《呼延慶打擂》。六歲讀過一年
私塾,而後又進了洋學堂。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考進了東北工學院。入學不久患病
,曾兩次住院,動過三回手術,因此耽誤了學業。1954年,這個大學新生輟學下海,拜
師學藝,取藝名「田芳」。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說的第一部書是《大明英烈》。
在以後的40多年時間裡,他播講的傳統和現代評書包括《隋唐演義》、《白眉大俠》、
《童林傳》、《亂世梟雄》、《千古功臣張學良》、《平原槍聲》等70余部,其中多是
大部頭。
單田芳播講的評書,特別是傳統評書,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那沙沙啞啞的嗓音,將歷
史知識、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形象逼真的說書技法融會貫通,每每使聽眾在獲得藝術享
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種道德教育和情操陶冶。他的書還具有很高的美學價
值,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評書文化。